除了“節流”,有時還需要“開源”
在過渡的過程中,同樣也需要提升工藝、更新設備等方式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,減少現有排放。此外,在生產過程中,主動去捕集二氧化碳,減少空氣中的排放也是有效手段之一。
以水泥行業為例,海螺集團投運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范項目,可同時生產工業級純度和食品級純度的二氧化碳產品,今年3月,相關干冰產品投放市場,將工業排放變成了企業副產品。7月21日,蘋果公司發布《2020年環境進展報告》,計劃未來十年內,所有業務、生產供應鏈及產品生命周期將凈碳排放量降至零,實現碳中和。報告稱,將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減少75%,剩余25%將通過投資自然環境保護項目等方式來抵消。為了實現目標,蘋果采取了很多措施,比如,在新總部里放置了1000輛自行車用于低碳出行,利用自然通風設計保證全年至少9個月不開口空調,在屋頂上貼滿太陽能面板來承擔白天高峰期75%用電量。
除了“節流”,有時還需要“開源”。對于一些難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,通過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收集到植物與土壤中的方法,也是行之有效的。
通過綠化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額度,變成了一種可供轉讓的資源,而這一資源流入市場,就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。